
在黔北这片土地上,山川秀丽,物产丰饶,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民间土酒酿制技艺。这一技艺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不仅承载着黔北人民世代相传的智慧与情感,更是当地民俗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于 2021 年被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黔北的酿酒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数千年前。据史料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黔北地区就已有了酿酒的萌芽。彼时,当地的先民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掌握了利用谷物自然发酵酿酒的方法。随着时间的推 移,到了汉武帝时期,黔北的枸酱酒更是声名远扬,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汉武帝饮后对其赞不绝口,称其 “甘美之”。此后,黔北的酿酒技艺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演变,历经各朝各代,融合了中原文化、巴蜀文化以及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元素,逐渐形成了如今独具特色的黔北民间土酒酿制技艺。
黔北民间土酒酿制技艺之所以能酿造出风味独特的美酒,与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黔北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为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绝佳的条件。这里的土壤肥沃,盛产高粱、小麦、玉米等优质谷物,为酿酒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同时,黔北地区还拥有众多清澈甘甜的泉水,水质优良,富含多种矿物质,是酿酒的理想水源。例如,赫章县哲庄镇阿穴村,其地质结构特殊,主要由紫砂页岩构成,山泉从紫砂页岩和紫色沙土中渗出,顺山流到半山腰处,汇成溪流,水质清冽甘甜,为当地阿穴酒的酿造提供了优质水源。
黔北民间土酒酿制技艺工序繁杂,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酿酒师们的心血与智慧,且各环节对环境、温度、湿度等条件有着严格要求。以常见的大曲酒酿造为例,其主要工艺流程如下:
选料:酿酒原料的品质直接决定了酒的质量。黔北民间土酒多选用本地优质高粱、小麦等谷物。高粱颗粒饱满、淀粉含量高,是酿造白酒的理想原料;小麦则用于制作酒曲,为发酵提供必要的微生物和酶类。在赫章县阿穴村,酿造阿穴酒选用的是当地的糯高粱、玉米、小麦等,这些原料在当地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生长,具有独特的风味和营养成分。
制曲:制曲是酿酒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酒曲被称为 “酒之骨”,它不仅能将谷物中的淀粉转化为糖分,进而发酵成酒精,还能为酒带来独特的风味。黔北民间土酒的酒曲制作工艺多样,不同地区、不同酒坊有着各自的秘方和特色。一般来说,制曲时先将小麦等原料粉碎,然后加水搅拌,制成曲坯。曲坯成型后,放入曲房进行培养。曲房的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都需要严格控制,以促进微生物在曲坯上生长繁殖。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曲坯表面会长出一层厚厚的菌丝,此时曲块已初步制成。例如,阿穴酒的曲药以荞子、燕麦炒熟打碎后,加入独特的中药配方制成,这种曲药为阿穴酒赋予了独特的风味。
发酵:发酵是酿酒的核心过程。将经过蒸煮的原料与酒曲混合均匀后,放入窖池或发酵缸中进行发酵。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利用原料中的糖分进行代谢活动,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等物质。黔北民间土酒多采用固态发酵法,这种发酵方式能够使酒醅在发酵过程中更好地接触空气,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从而使酒的风味更加浓郁醇厚。发酵时间通常需要数周甚至数月,期间酿酒师需要密切关注发酵温度、湿度等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发酵条件。在阿穴村,阿穴酒采用大小曲混用、窖内发酵的方式,历时 3 个月的发酵周期,最终酿出风味独特的美酒。
蒸馏:发酵完成后,需要通过蒸馏将酒醅中的酒精和其他挥发性物质分离出来,得到原酒。蒸馏一般采用传统的甑桶蒸馏法,将酒醅放入甑桶中,通过加热使酒醅中的酒精等物质汽化,然后经过冷却器冷却,重新凝结成液体,即为原酒。蒸馏过程中,火候的控制至关重要,火太大容易导致酒醅焦糊,影响酒的品质;火太小则蒸馏效率低下,酒的产量不高。经验丰富的酿酒师能够根据酒醅的状态和蒸馏出酒的速度,精准地控制火候,确保蒸馏出的原酒品质优良。
陈酿:刚蒸馏出来的原酒口感辛辣、刺激性强,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陈酿才能变得醇厚柔和。陈酿过程中,酒中的各种成分会发生缓慢的化学反应,使酒的香气更加浓郁,口感更加协调。黔北民间土酒通常采用陶坛或酒窖进行陈酿,陶坛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能够使酒在陈酿过程中与外界空气缓慢接触,促进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陈酿时间一般从数月到数年不等,时间越长,酒的品质越高。例如,阿穴酒采用三年以上密封陶坛恒温贮存的方式,使酒在陈酿过程中充分成熟,口感更加醇厚。
勾调:勾调是酿酒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决定酒最终口感和品质的关键环节。勾调师根据不同批次原酒的香气、口感、酒精度等特点,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它们进行混合搭配,以达到口感协调、香气浓郁、风格独特的目的。勾调过程需要勾调师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味觉、嗅觉,能够准确地把握各种原酒的特点和比例关系。在勾调过程中,有时还会加入少量的调味酒,以突出酒的某些特点或弥补不足之处。
黔北民间土酒酿制技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风格各异的酒品。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酿酒技艺各具特色,酿造出的酒也有着不同的风味。比如,赫章县的阿穴酒,涵盖清、浓、酱三种香型。其中,清香型的阿穴系列酒清香纯正、醇甜柔和、自然协调、余味爽净;浓香型的㮟穴系列酒芳香浓郁、绵柔甘冽、入口甜落口绵、尾净余长;酱香型的彝神和阿西里西系列酒酒体醇厚、醇香幽雅、香而不艳、低而不淡、香味细腻、回味悠长。此外,修文县六屯镇大木村的大木布依米酒,酒体醇厚,清澈透亮,入口甘绵,入喉净爽顺畅,柔和生香、回味绵长不上头,各味谱调,恰到好处,深受当地百姓喜爱。
黔北民间土酒酿制技艺不仅是一种酿酒技术,更是当地民俗文化的生动体现。在黔北地区,酒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祭祀祖先等活动中,酒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例如,在婚嫁庆典上,人们会用美酒来招待亲朋好友,表达对新人的美好祝福;在丧葬仪式中,酒则被用来祭祀逝者,寄托生者的哀思。同时,酒还承载着黔北人民的社交礼仪和情感交流,亲朋好友相聚时,一杯美酒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增进感情。此外,一些与酒相关的传统习俗和民间故事也在当地广泛流传,成为了黔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现代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冲击下,黔北民间土酒酿制技艺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传统的土酒市场受到了一定的挤压,一些小型酒坊经营困难,面临倒闭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传统酿酒技艺工序繁杂、劳动强度大、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年轻一代对学习和传承这一技艺的积极性不高,导致传承人才出现断层。此外,现代酿酒技术的发展也对传统土酒酿制技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一些传统技艺可能会因为缺乏创新和改进而逐渐被淘汰。
为了保护和传承黔北民间土酒酿制技艺,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政府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将黔北民间土酒酿制技艺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给予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同时,鼓励和引导相关企业和个人开展传承和创新工作,建立了一批非遗传承基地和酿酒作坊,为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平台。此外,还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展览,加强对黔北民间土酒酿制技艺的宣传推广,提高公众对这一非遗项目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一些酿酒师和传承人也积极探索创新,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相结合,在保留传统风味的基础上,提高酒的品质和产量,以适应市场需求。
黔北民间土酒酿制技艺作为黔北地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当地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感。尽管它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在政府、企业、传承人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相信这一古老的技艺定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继续为人们带来美酒的享受,同时也为传承和弘扬黔北地域文化做出积极贡献。
校对 何伟
一审 潘中燕
二审 胡翔
终审 罗婷
咨询电话:0851-27228167
开放时间:周一到周五9:00—21:00
办公地址:播州区桂花桥街道西大街北段7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