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洪关苗族乡,这片充满神秘色彩与民族风情的土地上,流传着一种承载着苗族千年历史与情感的舞蹈 —— 洪关苗族芦笙舞。它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凝结的艺术结晶,每一个舞步、每一段旋律,都诉说着苗族的迁徙故事、民俗信仰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洪关苗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洪关苗族芦笙舞的起源与苗族的历史迁徙和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相传,苗族先民在漫长的迁徙途中,为了凝聚族群力量、传递信息,便以芦笙为乐器,以舞蹈为载体,通过特定的节奏与动作交流情感、鼓舞士气。在定居洪关后,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芦笙舞逐渐融入祭祀、节庆、婚嫁、丧葬等各类民俗活动中。比如在每年的 “踩山节” 上,芦笙舞是绝对的主角,苗族同胞们欢聚一堂,以舞庆丰收、祈安康,久而久之,形成了独具洪关特色的芦笙舞风格,成为苗族文化身份的鲜明标识。
从表演形式来看,洪关苗族芦笙舞丰富多样,可根据场景与人数分为单人舞、双人舞、集体舞等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单人舞多为技艺展示,舞者手持芦笙,一边吹奏悠扬旋律,一边做出翻、转、跳、跃等复杂动作,如 “鹞子翻身”“鲤鱼摆尾”,动作刚劲有力又不失灵动,展现出舞者高超的技艺与苗族人民的勇敢坚韧;双人舞常以叙事为主,舞者通过默契的配合,模拟生活中的场景或传说中的故事,比如模仿田间劳作的 “薅秧舞”,动作诙谐生动,充满生活气息;集体舞则是最热闹的形式,少则数十人,多则上百人围成圆圈,随着芦笙队的节奏踏步、转身、摆手,圆圈时而收缩、时而展开,如同流动的画卷,既体现了苗族人民的团结协作,又营造出热烈欢快的氛围,让参与者与观者都能感受到浓浓的民族热情。
舞蹈的服饰与道具是洪关苗族芦笙舞的 “灵魂点缀”,为舞蹈增添了浓郁的民族风情。舞者的服饰堪称 “行走的刺绣艺术”,女性身着百褶裙,裙摆上绣满花鸟鱼虫、几何纹样等图案,色彩鲜艳夺目,多以红、黄、蓝、绿为主色调,裙摆随着舞步飘动,宛如绽放的花朵;头戴银冠,银冠上镶嵌着银花、银片,搭配银耳环、银项圈、银手镯等银饰,走动时银饰碰撞发出清脆的 “叮当” 声,与芦笙旋律相互呼应。男性则穿着对襟短衫,腰间系着绣花腰带,下装为长裤,裤脚绣有精致花纹,整体装扮简洁干练又不失民族特色。而芦笙作为舞蹈的核心道具,由笙斗、笙管、簧片组成,多为竹制,洪关苗族的芦笙管数不等,常见的有 6 管、12 管,吹奏出的声音浑厚悠扬,既能引领舞蹈节奏,又能表达复杂的情感,是舞者与文化沟通的重要媒介。
在文化传承层面,洪关苗族芦笙舞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苗族历史文化的 “活化石”。它承载着苗族的语言、习俗、信仰,通过代代相传的舞蹈动作与旋律,让年轻一代了解族群的过去。如今,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洪关苗族乡积极开展芦笙舞传承活动,在当地中小学开设芦笙舞兴趣班,邀请资深老艺人授课,让孩子们从小接触这门传统艺术;同时,还定期举办芦笙舞比赛、文化展演,吸引更多人关注与喜爱芦笙舞。如今的洪关苗族芦笙舞,不仅在当地民俗活动中焕发活力,还多次走出洪关,在各类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中亮相,成为向外界展示洪关苗族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咨询电话:0851-27228167
开放时间:周一到周五9:00—21:00
办公地址:播州区桂花桥街道西大街北段7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