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粉蒸肉的历史渊源流传甚远,最为出名的是江西和重庆两地。据百度百科词条解释,其一,袁枚的《随园食单》中关于粉蒸肉的记载:用精肥参半之肉,炒米粉黄色,拌面酱蒸之,下用白菜作垫,熟时不但肉美,菜亦美。以不见水,故味独全。江西人菜也。在江西一带,每年立夏这一天吃米粉肉是固定的传统民俗,谓之“撑夏”。
重庆的粉蒸肉也是历史悠久。据传宋朝时武隆有个朱姓县官,此人贪污受贿,致使民不聊生,老百姓对他无可奈何。当时,衙门外一个饭馆的师傅体察民情,想出一种吃食叫“绳绑捆猪吃”,“猪”即暗讽“朱”的意思。他把猪肉切成片,剁成沫,用薄面皮包住后缠上粉条,粉条即绳子,意为把“朱”绳捆索绑,剁成肉酱。消息传出,百姓心花怒放,都想去啃“朱”几口,出出心中闷气。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这家餐馆生意兴旺。一天,朱县官也来吃“绳绑”,饭馆师傅忙抓一把面撒在其上,盖上笼蒸。因为味香扑鼻,县官就问笼中是什么吃食,师傅说是蒸肉,馋得县官直流口水,大叫:“快快,把笼揭开,让老爷吃点蒸肉。”这次,朱县官吃了大半篦子蒸肉,之后又天天来吃。后来,他听说这蒸肉的暗喻之意后,一气死在衙门里。此后,粉蒸肉慢慢流传,成为重庆的独特小吃。
1938年《南京晚报》上一篇文章介绍说,重庆人将粉蒸肉称为“榨肉”(鲊肉),是用红苕、南瓜等垫底,再用竹笼蒸出,又称为“笼笼儿”。重庆现在把粉蒸肉叫做“格格儿”,有的地区至今仍把“粉蒸”叫做“笼笼儿鲊”“鲊肉”等。
龙坪胡家笼笼鲊的第一代创始人胡明生先生,祖籍四川,幼年跟随家人一起逃难到贵州,定居于遵义市播州区龙坪镇。幼年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之下,跟随学习了川渝笼笼鲊制作技术。胡明生接手后,根据龙坪特有的地理位置和饮食习惯,在多年的学习和创造中,不断推陈出新,自创了属于龙坪人口味的笼笼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