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播州文化 切换场馆
总访问量:621.87万 今年访问量:33.78万 2023年访问量:71.40万 今日访问量:3915 微信:0 APP:0 PC:3915
HI,欢迎来播州文化
首页 > 研究成果 > 详情

踩堂舞

2019-09-08 00:00来源:播州区文化馆
0 0 分享
1988

遵义市播州区文体旅游局关于播州区平正

乡仡佬族非遗舞蹈“比夷枚”传承与发展的

课题研究

一、“比夷枚”舞蹈的研究背景、意义与现状分析

(1)研究背景

比夷枚,汉语译为踩堂舞。是黔北仡佬族早期祭祀祖先的一种仪式,此仪式实际通过一系列舞蹈活动来完成。比夷枚最早起源于仡佬族祭祀起祖,在平正仡佬族村寨普遍盛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仡佬族的始祖弟兄三人,住在人烟极少的深山老林,他们常上山打猎。有一次,大哥单独上山,爬上山巅,一不小心,摔下山谷中不幸身亡。家里的人天天等啊等啊,都不见老人回家,万分着急,便分头四处寻找,找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在一个悬崖脚下找到老人尸身。由于此地人迹罕至,瘴气弥漫,尸体早已腐烂,只见鸦雀、老鸹飞来啄食,蛇虫蚂蚁争着来咬。儿孙们悲痛万分,气得暴跳如雷,大家挥臂跺脚,赶的赶,踩的踩,撵跑了飞雀,踩死了蛇虫,保留了老人的残尸腐体。大家不忍离开,轮番守护。但是,那些野物还是不断来骚扰,众人又悲又气。后来,二哥想了人办法:他取来一根竹杆钻眼吹响,一来排解心中悲伤,二来轰吓野物。大家觉得这办法好,就效仿着,每人都整起一根竹杆吹。吹的吹,踩的踩,既保护了老的尸体,又得到了快乐。最后有人将几支小竹捆扎在一起,吹起来声音更响更好,儿孙们心里感到很满意。以后凡是老人去世,都用这种形式在丧家屋内祭跳,故相沿成习,这种活动仡佬族叫比夷枚。

比夷枚的舞者舞蹈时,由四人(一人吹芦笙,一人打钱杆,一人摇铃、一人舞丝刀)作前导,众人手拉手在后面鱼贯而行。边舞边唱挽歌。舞蹈时身体微曲,来回跳跃,舞步右脚落地稍重,成蹉步。舞蹈过程主要靠队形的变化来完成。队形变化有“四瓣花”、“柳穿鱼”、“梅花阵”等。

从最早的祭祀先祖到现在用于各种娱乐,它已成为仡佬族一种特殊的生活习俗。踩堂舞形式多变,当用于祭祀时,他的舞蹈显得粗犷、狂热、古朴,而一旦用于婚嫁与爱情场合,他的气氛又优美抒情、热烈欢快,动作极具特色堪称舞蹈中的精美艺术。它既是仡佬族对祖先的怀念,对神灵的崇拜,又有他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期望,对美好、富裕生活的理想和追求。

(2)研究意义

一个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个城市独有精神面貌的活记忆,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

在仡佬族的传统舞蹈中以踩堂舞最为具有民族特色,舞蹈是文化传播中的重要内容。“非遗”舞蹈来自于民族民间舞蹈,民族民间舞蹈是来源于人民大众,所以说它能更清晰直观的展现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以及生活状态。同时,舞蹈文化的传播也是社交活动的一种,可以使人认识社会、了解生活、了解各民族的民俗风情。各民族的民间舞蹈都是人们所创造出来的精神文化财富,表现的不同的文化审美。

“非遗”舞蹈乃是中华民族百年来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文化艺术财富,我们要将这些宝贵的财富继续发扬光大。

(3)现状分析

仡佬族踩堂舞主要分布于遵义县平正仡佬族乡及贵州境内仡佬族聚居地区,以平正仡佬族乡仡佬族踩堂舞较为完整。平正仡佬族乡始建于1956年12月,是我国建制最早的仡佬族乡,乡境地貌以大娄山山脉南北延伸的支脉为骨架,与峡谷、糟古、盆地等自然组合成高度不同、形态各异的喀斯特溶岩地貌。奶子山以东,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形成梯形台地。从老虎窝向南,经山木垭、山王庙至倒坐坪,为盘水河所切,形成境内最大盆地干溪河坝。乡境内裸露岩山多,森林覆盖率仅为18.45%,自然条件较差,农业生态条件较为恶劣。

从前,这种祭祀舞蹈在遵义仡佬族居住地区广泛流传,据八十多岁的周海青老人说,从清末至民国年代还很盛行,但现在信存于平正仡佬族乡。2010年6月踩堂舞犹如昙花一现登上央视舞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快速发展并长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目前在遵义县只有平正仡佬族乡还保留有踩堂舞舞蹈,但也只有少数人能跳了,面临失传的危险,将可能成为消失在我们视线中的又一文化遗产。

2019年6月20日,我们再次去到平正乡采风,邀请到一位表演踩堂舞的老艺人,据他所说我们了解到,与他一起上央视表演的老艺人有好几位已经去世了,而新一代的传承人却寥寥无几。

调研发现:①目前平正乡会跳踩堂舞的表演艺人不超过10人。②平正乡共有3所幼儿园、5所小学、1所中学。仅有一所中学(平正民族中学)在发展踩堂舞,学校建立了踩堂舞表演队,为了舞台效果,表演时省略了一些祭祀的环节,但主要的动作保留完好,目前表演队有20人,一般仡佬族节庆的时候对外表演。


二、传承“比夷枚”的建议与措施

传承工作一定要是具有创造性的,而不应该是死板、机械的。对于“比夷枚”这一传统艺术的发展与传承,我们需要通过课题研究、学术讨论交流、请传承人进课堂教学来吸取其艺术精髓,邀请专家进行打造使“比夷枚”在表演形式上不断地创新,保持传统魅力的同时,又具有新的活力。

(1)非遗舞蹈进校园

非遗舞蹈校园课间操校园传承非遗是目前非遗传承的主要方式。非遗舞蹈进校园不仅可以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邀请传承人进课堂教学,点燃传承文化的热情,也可以让孩子们强身健体。

调研发现,江苏地区非遗舞蹈进校园主要以非遗舞蹈科普讲座、非遗舞蹈兴趣班等形式。2018 年 4 月 16 日,江苏南通丰利小学将当地被列为国家级非遗舞蹈名录的《跳马伕》作为校园课间操进行“千人小马伕”展示展演。活动得到了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和江苏电视台等 20余家媒体报道。

如东县丰利小学许明如校长感言,作为马伕之乡的教育工作者, 有责任把家乡的非遗文化传承并发扬广大。他相信学校的所有学生能在舞蹈的过程中领会到舞蹈精神,并把这些精神运用于学习与生活,乃至今后的人生中。这些展示展演活动,不仅使师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内涵,而且家长、教师朋友圈和短视频等宣传方式,以及相关媒体报道都增强了非遗舞蹈宣传的辐射效应,帮助非遗舞蹈走进民众的视野,逐渐变得家喻户晓。

①教师深入学习“比夷枚”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应该先深入了解“比夷枚”艺术的起源,了解它的历史和发展。向“比夷枚”的老艺人及传承人学习基本动作、“比夷枚”舞台演出服装设计和表演艺术。

②利用多媒体直观示范

   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更多地了“比夷枚”艺术,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艺术的距离。这样大大地提高了他们对“比夷枚”的学习欲望,主动的参与探讨学习。

   ③创编非遗舞蹈校园课间操

   课间操是学生每天必须参加的一项体育活动,是学生紧张学习之中的一种积极性休息,同时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综合反映。课间操的形式与内容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影响是重要而深刻的。

非遗舞蹈融入课间操不仅可以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点燃传承文化的热情,也可以让孩子们强身健体。

④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优化“比夷枚”表演

为了让学生更加专业地表演“比夷枚”,学校应该为师生们聘请更为专业的舞蹈老师进行舞美的训练,并且提供演出和表演平台。学校也定期邀请滚灯老艺人来学校开展讲座或者现场表演开阔学生的视野。

(2)创办群众性非遗舞蹈兴趣班并推广至广场舞群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 人们对健康的日益关注, 广场舞以其特有的健身特点而深受群众喜爱,迅速成为大众健身活动之一。 然而,广场舞并不能完全展现出所有的民族特色, 仅能汲取一部分民族民间舞元素。 舞蹈来源于群众,也在群众中发展, 使广场舞成为了现代与民间舞蹈相结合的综合性的舞蹈,有着很大的包容性。

    政府支持创办非遗舞蹈兴趣班,让社区、乡村文化能人得到舞蹈系统培训,这些舞蹈能人再走进各自社区带领舞蹈爱好者强身健体。政府将非遗舞蹈推广至广场舞群体中,并定期举行非遗舞蹈展示评选活动,提高大家参与非遗舞蹈的积极性,增多群众接触非遗舞蹈的机会,让非遗舞蹈“活”在群众的生活中。

(3)聘请专家进行打造

     “非遗”舞蹈要在传承中发展,将我们非遗舞蹈搬上了更大的舞台,使“非遗”舞蹈走向全国乃至世界,“非遗”舞蹈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一步步的向前发展。所以,在注重“非遗”舞蹈传承的同时,要关注到传承过程中的发展。“非遗”舞蹈文化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才不会轻易被时代抛弃。在传承“比夷枚”文化的同时,我们要发展聘请专家对其进行打造。所谓发展,先要创新。“非遗”舞蹈的创新必须要保留民族区域舞蹈的精髓,又要紧跟时代脉络。在不丢掉原有的基本形态、基本动律等基本原则上,进行大胆的尝试与时尚的包装。我们所要弘扬的,不仅仅是舞蹈这个载体。我们要做的是更深入的弘扬区域舞蹈文化背后所承载的该地域的传统文化、该地域的传统思想、传统的精神以及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品德。

三、结语

如今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我们还有这样或那样的困惑和无奈,但为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们正穷全力和智慧在努力着。“非遗”舞蹈乃是中华民族百年来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文化艺术财富,我们要将这些宝贵的财富继续发扬光大。

非遗保护,非遗传承,非遗发展,播州一直在努力!


热门推荐
扫一扫分享: